日常模式的识别与更迭 | xxx日常模式的识别与更迭 – xxx
菜单

日常模式的识别与更迭

六月 30, 2019 - 前瞻网-大咖推荐

日常模式的识别与更迭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伯凡时间(ID:bofanstime),作者:伯凡时间

1

你到底在和谁打交道?

01、日常琐事背后的逻辑

每天都会有或喜或悲的事情影响着我们的心绪:

——老张怎么能这样?明明是别人用下班时间协助他完成工作,怎么在他看来这就成了“应该”的?真是让人气愤!

——小刘这个人真不靠谱,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说好了今天一早7:30开车过来接我,这都快9:00了,还不过来,电话也打不通!气死我了!

——小李这个小伙子挺有意思,天生的乐天派。只要有他在,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什么事从他嘴里说出来,好像都是在“抖包袱”,大家都喜欢和他在一起。

我们每天都要通过各种方式和他人打交道。有些人让我们感到身心愉悦,但有些人的做法却让我们很窝火。从表面上来看,我们是在和眼前这个叫做“老张”或者“小刘”的人在交往,但实际上,我们是在和一个叫做“老张”或者“小刘”的反应模式打交道。

每个人都自带着一种反应模式,即便接收相同的输入信号,也可能会输出不同的反馈结果。有些人的反应模式很顺畅,让人感觉舒服;有些人的模式就比较另类,让人琢磨不透。

我们自己也是一种被固化的反应模式,当自己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其实是两种反应模式在交互和碰撞。这两种模式也许能在互相影响中形成默契,抑或两种模式根本就是格格不入。

02、反应模式如何形成

反应模式是如何塑造的?这与每个人过往的经历有关。也许来源于自身基因当中对不同事物的敏感程度,也许是复制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反应模式,或是来源于所受到不同的教育,抑或来源于探索世界时所形成的不同的认知和心理感受……总之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发酵的结果。

当我们在表达对某个事情的看法或是评论他人时,其实也是在彰显自己的价值观。而每个人的“三观”就是自己这个反应模式背后的底层代码和真正的驱动力。

有些人的价值观是价值输出,那就会形成奉献型的人生模式,不断地对外贡献着自己的价值,成人达已;有些人的价值观是索取,那必然会形成自私自利的行为模式,最终陷入到一个逼仄的死循环。文章开头提到的老张就是在一种索取的价值驱动下开启了忽视他人付出的自私模式;不靠谱的小刘也在同样的模式下忽略了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而从小李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乐观的人生视角,进而开启积极向上的人生模式。

另一方面,每个人以“三观”为基础的大模式当中又套着各种不同的小模式,比如学习模式、工作模式等等。

2

学习模式识别——输入型、交互型、输出型

学习的过程实际是我们探索世界、刷新认知的过程。但每个人作为一个受体,因个体差异,其学习方式必然异同。

在同一个班上课的学生,有的人听课特别有感觉,紧跟老师的思路,课上的内容几乎都能理解并掌握——这样的学生显然适合输入型学习;但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迸发出自己的想法,联想到更多的知识点或者探索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一个问题,因此会中断老师当前的思路——这样的学生适合交互式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喜欢交流,通过给别人当老师,在内容输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并以此为驱动力弥补知识结构的漏洞——这样的学生更偏重于输出型学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在绘画、音乐、建筑、生物、天文、物理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他有一个学习习惯,就是平时总把笔记本系在腰带上。每当头脑中迸发出灵感的时候,就会随时随地进行记录。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人们的面孔、各种动作,还有动植物的速写;写满了寓言、格言、哲学札记,还有图画、数学或物理公式。显然达芬奇擅长这种探索性的互动式学习,他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是先从疑问开始的。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套用到我们所谈论到的学习模式当中,其实就是先识别出每个学生所适应的不同的学习模式再施以相应的措施。

3

工作模式识别——领导型、下属型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些素不相识的人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临时性场景里,要求他们一起去完成同一项任务,人们的表现完全不同。

面对陌生的面孔,有的人会积极地站出来打破僵局,然后很自信地将任务和工作进行分配,主动承担起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有些人会为这个临时的组织者出谋划策;有些人虽不曾参与讨论,可一旦被分派到了任务,便努力地完成分内的工作。

显然,那些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并为此而努力的“指挥家”在工作中就属于领导型模式;而那些被分配到工作以后积极配合并给出合理性建议的人就自带下属型模式。

当然,这仅是就个人的反应模式而言找到更适合的位置,并不是说下属型的人才就不适合当领导,只不过有些人适合当“帅才”有些人适合当“将才”,二战时期的美国名将巴顿将军就属于典型的下属型人才。

下属型人才在副职的位置上可以做得如鱼得水,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但如果把他放在决策者的位置上,他可能会束手无策,很难有所作为。

同样的道理,如果把一个自带领导模式的人放在绝对执行的层面上,他也许会因为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无法全力发挥,这样的环境并不能有效地激发他的领导模式。

4

模式的改变与更迭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从单一的角度对反应模式进行识别,我们不能以贴标签的方式把某个人简单地归类成A模式或者B模式。因为每个人都是由无数个模块化的小模式组成,每个小模式像齿轮一样相互咬合,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发酵。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经历、迥异的生活环境等原因使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想真正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仅要识别出这个人的反应模式,更要看透这种模式的形成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他人。

反应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的认知不断升级或者心智模式发生变化以后,反应模式也会相应地更迭,甚至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到其他的方面。尤其当我们的底层代码发生变化以后,旧有的模式会慢慢瓦解,被更高级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所取代,在演化中不断升级。


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canUpdate in /var/www/html/wordpress/wp-content/plugins/wp-autopost-pro/wp-autopost-function.php on line 51